中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及应对措施临床体会

中药的使用在我国已经有很长的历史, 中药材的疗效非常确切, 为人们的安全提供保障。中药源于自然, 药性非常温和, 而且联合西药使用也能获得非常确切的效果。然而, 在中药联合使用中, 也会出现一定的不良反应, 不仅影响临床疗效, 还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[1]。因此, 在临床上合理、规范中药的用药方法, 是临床工作者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。本研究选取本院收治的300例接受中药治疗的患者, 分析了中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, 现报告如下。

1 资料与方法

1. 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本院2017年6月~2018年6月

收治的300例接受中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, 其中男167例(55.7%), 女133例(44.3%);年龄22~80岁, 平均年龄(53.5±10.6)岁;疾病类型:呼吸内科81例, 消化内科77例, 心血管内科102例, 其他40例;用药途径:汤剂142例, 注射剂88例, 外敷47例, 保留灌肠14例, 其他9例。患者用药后, 共有86例出现不良反应。实施用药管理措施后, 再次选取本科2018年7月~2019年6月收治的300例采用中药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。

1.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依据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》[2], 纳入标准:①年龄18~80岁;②经临床检查、影像学检查确诊;③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, 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。排除标准:①精神病史患者;②心肝肾器质性病变患者;③药物禁忌或过敏患者;④妊娠哺乳期女性等。

1. 3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, 对86例出现不良反应患者的资料和中药使用情况进行统计, 其中患者资料包括性别、年龄、疾病、病史等;中药使用情况包括中药配方、药物配置、用药途径、用药剂量、用药时间、是否联合用药等。总结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, 开展药学监护, 制定针对性的用药管理措施, 具体如下。

1. 3. 1 加强源头控制 严格按照采购制度购备药品, 在保管储藏上满足标准条件要求, 避免光照、潮湿、氧化等不良影响, 其中滴眼剂、注射剂要避光;还要加强药方审核, 及时纠正不当的配伍, 保证患者、医师、药师之间沟通畅通。

1. 3. 2 人员制度保障 中药在调配、审核、发药等各个环节, 均按照管理制度执行, 要求药师不断学习新知识, 了解各种药物的毒副反应, 提高个人业务能力。医院还要定期开展培训工作, 掌握药物的使用情况。

1. 3. 3 辨证用药 用药种类、剂量、方法的确定, 应该采用中医辨证理论, 分析患者的实际病情特点, 并了解个人用药史、过敏史等, 以便区分个体差异。另外, 中西医结合用药期间, 要了解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, 避免出现配伍禁忌。

1. 3. 4 用药指导 以注射剂为例, 要仔细查看说明书, 控制药液的配置顺序, 用药前观察有无出现沉淀、变色、漏气等情况;遵循无菌操作原则, 禁止和其他药物配伍使用, 注意用药量叠加效应。患者用药期间, 加强巡视和观察, 询问患者的自觉感受, 及时处理异常现象, 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。

1. 4 观察指标 ①分析86例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发生原因, 分为药物因素、人为因素、其他因素3大类, 计算各种原因的患者例数和所占比例。②比较用药管理措施实施前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。

1.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.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。计数资料以率(%)表示, 采用χ2检验。P<0.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。

2 结果

2. 1 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分析 86例使用中药治疗出现不良反应患者中, 男44例, 女42例。不良反应发生原因中药物因素23例, 其中药物自带毒性6例(7.0%)、炮制方法不当17例(19.8%);人为因素58例, 其中联合用药不当19例(22.1%)、用法用量不当17例(19.8%)、未辨证治疗22例(25.6%);其他因素5例(5.8%)。见表1。

2. 2 用药管理措施实施前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用药管理措施实施后,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.0%, 明显低于实施前的28.7%,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。见表2。

3 讨论

3. 1 中药用药安全性的影响因素 在中药学临床中, 合理用药是重点。临床医师要注重药理学知识, 确保用药的合理性和经济性, 确保药物的效果得到充分的发挥, 从而实现药物的保健和治疗效果[3]。在中药应用中, 应该按照中医辨证治疗的方法, 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。中药在应用中, 如果配伍不合理, 常常会出现危险性。也有学者研究称, 如果药材来源不確定, 炮制不合理, 会导致各类不良反应发生[4, 5]。

在本次研究中, 选取300例中药治疗患者, 其中86例出现不良反应, 分析原因如下:①药物因素, 包括药物自带毒性(7.0%)、炮制方法不当(19.8%)。以草乌、马钱子为例, 本身含有一定毒性, 未经炮制或炮制方法不当, 均会引起不良反应。②人为因素, 包括联合用药不当(22.1%)、用法用量不当(19.8%)、未辨证治疗(25.6%)。例如半夏和乌头合用, 会产生拮抗效果;地高辛、六神丸合用, 会导致室性期前收缩;红参一次用药40 g以上, 就可能引起死亡。③其他因素, 占比5.8%, 例如没有核对患者信息, 药物在发放环节出现问题。正是由于以上原因, 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。对此, 在中药应用中, 应该完善药学监护工作, 这就对临床药师提出了较高要求。

3. 2 药学监护的价值 通过合理的药学监护, 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的不良症状, 提升药物的治疗效果。通过辨证治疗的方式, 医师应该对患者的病情和症状进行阶段性分析, 采用最合理的药物治疗方式[6]。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, 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分析, 明确用药禁忌, 合理的进行药物连用。严格规范药物使用方法和剂量, 患者在药物使用中, 受到性别、年龄、病程等影响, 也应该结合患者的个体差异, 进行合理用药。如果患者是过敏体质, 那么在用药环节中会出现不良反应。因此, 在用药中, 医师可以结合杏仁或者马钱子等药物, 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。在中药和西药配伍环节中, 要结合配伍规律;提升药物的效用, 降低药物的毒性;规范药物的炮制方法, 合理的炮制方法可以提升药效[7]。

3. 3 用药管理措施 通过上文研究, 可以得知:药物自带毒性、不合理的中西药联合应用、药物错误用法用量、没有合理进行中药炮制、没有辨证论治等, 是导致不良反应出现的主要原因。对此, 文中采取的干预措施, 包括加强源头控制、人员制度保障、辨证用药、用药指导四个方面。其中, 源头控制是从采购和保管环节出发, 要求医师选择毒性小的中药, 并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保管, 避免影响药性。人员制度保障, 是从日常管理环节出发, 中药在调配、审核、发药时, 严格核对患者信息, 防止出现人为失误, 不断提升药师的专业技能水平。辨证用药是中药治疗的基本原则, 例如感冒要分辨风寒或风热, 咳嗽要分辨寒咳或热咳, 辨证施治

才能发挥出药物功效[8]。用药指导是对中药进行合理配伍, 严格无菌操作, 患者用药期间加强观察监测, 避免出现严重的毒副反应。本次研究中, 用药管理措施实施后,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.0%, 明显低于实施前的28.7%,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。

此外, 患者在使用中药时, 还应该注意以下事项[9, 10]:①科学煎制中药, 加强对中药的煎煮质量, 方法形式规范, 药物和饮食的相互作用良好协调。②规范用药剂量, 根据患者的年龄、病情、病种以及治疗进展情况进行不同的用药剂量。医院的管理部门必须严格对中药使用的剂量和方法进行规范, 禁止私自增减药物剂量。③坚持辨证施治, 根据患者的治疗病情的进展情况和症状, 医师必须准确判断病情, 把控好禁忌证, 最终确定治疗的药物。采用中医辨证理论, 分析患者的实际病情特点, 并了解个人用药史、过敏史等, 以便区分个体差异。④合理的中西医联合治疗, 部分患者在中药治疗的同时服用西药, 容易出现不良反应。应该明确掌握中药、西药的特点和作用机制, 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, 避免盲目用药。

综上所述, 规范中药临床用药行为, 开展药学监护、加强用药管理, 能有效减少用药中的不安全因素, 提高患者的用药安全性。


发表论文,展示学术实力,开启学术之门,让你的研究成果获得认可,成就学术梦想!微信:fuwubang369